血培养阳性,如何判断是血流感染还是血培养污染?
▲ 为防失联点击上方“离床医学”,再点击右上角的“···”,选择设为星标,文章每天自动推送
血培养阳性,如何判断是血流感染还是血培养污染?
本研究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,总结血流感染与血培养污染的区别,为识别血培养污染提供理论依据。
对象与方法
一、研究对象
纳入2021年1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血培养阳性患者372例,剔除病史不全者69例,最终纳入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。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,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(KY2021542)。
二、研究方法
1.资料收集:
收集患者性别、年龄、体温、血压、是否有异物植入、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比例、降钙素原、CRP、诊断、血培养报阳前后的治疗方案及疗效、血培养采血时间和报告时间、血培养检出菌等临床资料(收集距血培养采血时间最近时间点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)。血培养报阳时间为血培养采血时间与报告时间的间隔时间。
2.患者分组和定义:
通过分析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史、临床体征、实验室指标,将其分为血流感染组和血培养污染组[6]。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检出菌分布情况。
血流感染组(至少符合以下一项):①发热并有其他血流感染的临床证据(例如体温≤36 ℃或≥38 ℃,白细胞计数<4×109/L或>20×109/L,低血压,CRP、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);②超过1次血培养结果为相同菌株,或同时有其他培养或二代测序检出相同菌株;③抗感染治疗有效。
血培养污染组(至少符合以下一项):①无发热或可解释病因的发热,且无明显感染体征;②多次培养出不同菌株;③抗感染治疗无效。
三、统计学分析
应用SPSS 26.0和GraphPad Prism 8.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。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(Q1,Q3)表示,两组间比较采用曼-惠特尼U检验。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识别血培养污染的临床指标。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结果
一、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
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,血流感染组237例,血培养污染组66例,污染率为21.78%。血流感染组中年龄≥60岁的患者比例高于血培养污染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5.54,P= 0.019)。两组患者所在科室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11.28,P=0.024),重症医学科和神经科的血培养污染率较高,分别为33.33%(11/33)和35.00%(14/40)。与血培养污染组比较,血流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、CRP和降钙素原水平更高,中性粒细胞比例>0.75、CRP>5.00 mg/L、降钙素原≥2.00 μg/L的患者比例更高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均P<0.05)。两组的性别构成、体温、低血压比例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均P>0.05)。见表1。
二、血培养阳性菌种分布
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,单次血培养阳性患者253例,2次血培养阳性患者41例,3次血培养阳性患者9例。253例单次血培养阳性患者中,血流感染患者204例,血培养污染患者49例,污染率为19.37%。检出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污染率最高,达54.72%(29/53);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埃希菌、肺炎克雷伯菌、鲍曼不动杆菌污染率较低。血流感染组与血培养污染组检出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68.39,P<0.001)。见表2。
41例2次血培养阳性患者中,血流感染患者26例,血培养污染患者15例,污染率为36.59%。15例血培养污染患者的血培养结果中,检出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者8例。17例患者2次血培养阳性的结果相同,均为血流感染;2次血培养阳性结果不同的24例患者中血流感染9例,血培养污染15例,污染率为62.50%。
9例3次血培养阳性患者中,血流感染患者7例,血培养污染患者2例。1例患者3次血培养阳性的结果相同,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。3次血培养阳性结果不同的8例患者中血流感染6例,血培养污染2例。
36例单次血培养阳性患者存在血管留置通路,其中血流感染32例,血培养污染4例,污染率为11.11%,相较于单次血培养阳性的污染率(19.37%),存在血管留置通路的污染率较低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289.00,P<0.001)。36例存在血管留置通路患者中,血培养检出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者7例,其中血流感染5例,血培养污染2例,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污染率较低(2/7)。见表3。
三、血培养报阳时间
血培养报阳时间的范围为1~16 d,其中报阳时间为3 d和4 d的病例数最多,分别为118例和64例。血流感染组的血培养报阳时间为3(3,4) d,报阳时间为3 d者104例,报阳时间为4 d者42例;血培养污染组为4(3,4) d,报阳时间为3 d者14例,报阳时间为4 d者22例。血培养污染组的报阳时间长于血流感染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U=6 521.00,P=0.026)。血流感染组血培养报阳时间≤3 d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0.3%(143/237),高于血培养污染组的39.4%(26/66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9.18,P=0.002),提示当血培养报阳时间≤3 d时,考虑患者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更大。
四、识别血培养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
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,年龄≥60岁、血培养报阳时间≤3 d、中性粒细胞比例>0.75、CRP>5.00 mg/L和降钙素原≥2.00 μg/L为识别血培养污染的相关因素(均P<0.05)。
将单因素分析中P<0.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,以年龄("≥60岁"为1,"<60岁"为0)、血培养报阳时间("≤3 d"为1,">3 d"为0)、中性粒细胞比例(">0.75"为1,"≤0.75"为0)、CRP(">5.00 mg/L"为1,"≤5.00 mg/L"为0)、降钙素原("≥2.00 μg/L"为1,"<2.00 μg/L"为0)为自变量,血培养结果("血流感染"为1,"血培养污染"为0)为因变量,结果显示,血培养报阳时间≤3 d、降钙素原≥2.00 μg/L时,血培养阳性结果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更大(OR=2.16、1.96,均P<0.05)。见表4。
讨论
本研究中2次血培养阳性结果相同患者的污染率最低,17例患者均为血流感染,提示多次血培养阳性结果相同的情况下,考虑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大;但当多次血培养结果不同时,也不能直接判断为污染,通常血流感染仅涉及1种病原体,但有6%~21%的血流感染的培养结果中涉及多种微生物,这种情况多见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[5]。
当存在血管置管的患者血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时,应仔细鉴别。
然而,随着血培养连续监测系统的广泛普及和有些病原菌的潜伏期长至4~5 d,使得上述结论并不成立[20]。此外,病原菌和污染菌之间的检测时间存在广泛重叠,因此,单靠血培养报阳时间并不能准确鉴别血培养的真假阳性。
本研究结果显示,血流感染与血培养污染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、CRP、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培养报阳时间≤3 d、降钙素原≥2.00 μg/L时,血培养阳性结果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更大,供临床参考。
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,样本量和收集的临床资料有限,并未纳入所有可识别血培养污染的因素,例如血培养总次数、单次培养瓶的数量、二代测序结果等。后续研究中将增加样本量和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,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血培养污染。
引用: 胡潇倩, 张炜, 王暄哲, 等. 血培养阳性结果中血培养污染的鉴别分析 [J] . 中华传染病杂志, 2024, 42(3) : 154-159.